多点着手织密农业保护网
第一,加强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风险控制意识。现代农业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求必须加强风险意识教育,补足农业经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培训短板。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农业经营风险意识不强、应对突发灾害事件思想准备不足等问题,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经营风险控制意识教育与引导,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及一般农业经营的农户在内,不断扩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宣传与指导。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业经营人才风险控制理论与实务方面的培训,加强农业经营风险理赔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保险公司要把农业保险产品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正确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热情,推动整个农业保险工作在农民群体中全面开展。
第二,搭建农业保险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基层服务网络。既然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主要围绕符合中央财政补贴标准的标的而展开,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以享受财政保费补贴为特征,那么如何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机制,搭建有利于农业保险信息服务的专业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应立足于新时代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保险大数据,建设智慧型农业保险信息服务平台。由于农业经营地区性差异及农业保障资源分布不均衡,仍须进一步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农业经营保障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
第三,推进农业保险模式试点,积极促动产业链保险产品创新。我国现有农业保险产品仍然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点,面对一般农户设计的农业保险产品较多,不论是保成本还是保价格,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风险保障更高层次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保险+期货”模式试点是农业保险产品结构完善过程中的有益探索,是以收入保险的价格确定机制为蓝本进行的保险产品创新,它适应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农业生产主体对市场风险管理的需要。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来看,随着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未来在如何加强产业链风险防范及相关保险产品设计方面亟待创新,这对于护航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发展传统农业优势产业的县域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四,重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农业风险控制,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气候变化异常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灾害多发、疫情反复,这对农业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在加快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业保险的同时,需要从供给侧推进农业保险产品结构变革,明晰供给结构层次划分,明确各层次的功能定位和边界。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打造保险供给新格局,不断深化农业经营风险控制人本化改革,真正让农业经营者无后顾之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112/t20211222_82581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千万乡村换新貌 亿万农民展笑颜
>>下一篇:走出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云南路径”
最新加入
25-01-03我省召开非主要农作物品...
25-01-03提能力 保安全 省疫控...
25-01-032024年11月吉林省...
25-01-03省农药总站召开农药管理...
25-01-03全省蚕桑遗传资源保护技...
25-01-03高邮市举办农业外来入侵...
25-01-03国家蚕桑体系苏北站20...
25-01-03省植保植检站集中推介发...
热门资讯
21-06-23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
20-11-17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石泰...
20-10-10致朔州市平鲁区人民政府...
20-11-17致内蒙古自治区纪委书记...
21-06-23致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刘奇...
20-11-11致中共安阳市委李公乐...
20-10-10致朔州市纪委监委书记孟...
20-10-10致朔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20-10-10致朔州市平鲁区委书记刘...